國家助學體系"打通"貧困生大學之路
國家助學體系“打通”從家門到大學的路
7月25日下午舉行的教育部例行新聞發布會,無論對“身經百戰”的教育部新聞發言人還是現場的媒體記者來說,都是較為特殊的一次。一些在今年高考中已經被錄取的貧困家庭學生代表和家長代表,從天津和河北趕到新聞發布會現場,為的就是和國家助學政策新體系的制定者、執行者面對面,以解除就學過程中的擔憂與疑慮。從家門到校門,他們都需要國家助學政策為一個個家庭經濟困難學子插上夢想的翅膀。
從家門到校門:貧困生就學之路越走越通暢
“特困家庭資格被認定的學生,是不是都可以拿到國家助學金?如果拿不到,家長應該怎么辦?”一位來自天津的學生家長第一個搶過話筒,拋出了自己的疑慮。她的兒子今年以646分的成績考取了南開大學金融系。
“新的資助政策執行以后,從資助面和資助強度都增大了,國家助學金從1500元的平均水平提高到2000元。過去大概有3%的學生可以獲得國家助學金,實施新政策以后,這個比例提高到20%,名額是比過去要多得多!”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馬文華對新的國家資助政策體系能為貧困家庭學生解決哪些實際問題、分幾步走等,進行了詳細的解讀:第一步,拿到錄取通知書的貧困家庭學生,先要了解一下家庭所在地有沒有開展生源地貸款,如果有則可以在就近的農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申請生源地貸款;如果沒有,就先籌集幾百元的路費,拿著當地城鎮民政部門或是農村鄉政府開具的家庭經濟困難的證明,通過“綠色通道”到學校報名。第二步,到學校以后,學校先根據經濟情況調查表安排學生注冊入學,然后再幫助學生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同時給予不同標準的補助。
從家門順利進入校門后,貧困家庭學生的在校生活如何保障?馬文華介紹說,今年,全國高校中有340萬左右的貧困學生可以享受到國家助學金。同時,各高校還積極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幫助貧困學生解決生活上的一些困難。
對于國家助學新政策體系,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用一句通俗的話來描述:“人人政策在手,入學鑰匙全有?!甭犃诉@些講解,一位學生家長由衷地說:“我們家長總算吃了定心丸!”
從制度到落實:要讓好政策家喻戶曉
從7月初開始,教育部組織了一系列政策咨詢會。但參加咨詢的有關工作人員發現,從甘肅到寧夏再到河南,他們每到一所學校向學生、家長和教師宣講國家政策的時候,一些人對這樣一項大的政策知之甚少。
在新聞發布會上,王旭明講了他的感受:“在我們介紹完政策之后,老師、家長和學生們臉上蕩漾出來一種喜悅的表情。我們由此深切感受到:對于國家資助經濟困難學生上大學這樣的大政策,如果宣傳、貫徹、落實到位,受益人群、覆蓋地區、影響效果肯定會優于任何一項公益活動?!?/p>
為把黨和政府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關懷帶給每一個人,從中央到地方,許多行政官員主動向社會積極宣傳這項好政策。在河南省許昌市舉行的助學政策咨詢會上,該省的教育廳廳長和當地的“一把手”,坐了兩三個小時共同作答。廳長宣布在河南境內的學生,考入河南境內的考生不會因為家庭貧困而不能入學。
許多大學生也成了這項好政策的“宣傳員”,中國農業大學大三學生王育培就是其中一位。不久前,王育培和他的5名同學組成的社會實踐小分隊,深入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越州鎮。在一周多的時間里,他們跑了五六個村子,到當地農民家中,宣傳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向上學的學生及他們的家長講解國家資助貧困學生的各種措施。王育培說:“我也是一名貧困學生,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老百姓容易接受,效果非常好?!?/p>
從入學到成才:更多需要學生自立自強
要真正讓每個家庭經濟困難學子成長成才,“內因非常重要,所以自強自立、頑強刻苦的精神,對他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蓖跣衩髡f。
培養學生的自強自立精神,成為高校資助工作的重要方面。中國農大學生處處長李培景告訴記者,學校在認真做好經濟資助的同時,還非常重視開展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精神資助工作,比如讓學生參與宣傳國家助學政策,對他們來說本身也是一個受教育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和知恩、感恩、報恩的思想認識。
在新聞發布會現場,有一幕深深地感動了每一個人。今年的高考考生楊春楠,家里有殘疾人,藥費很高,家庭經濟條件不好。但在回答是呼吁社會捐助還是選擇助學貸款時,這位還沒邁入大學校門的學生昂起頭說:“我還是更想申請助學貸款,雖然靠社會一些好心人幫助也是可以的,但是靠國家資助應該是我們的首選?!?/p>
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又不僅是一項簡單的資助政策,它還是一個完整的育人體系,其教育功能非常明顯。教育部財務司外資利用處處長何光彩介紹,國家獎學金更大的色彩是獎勵,建設社會主義強國,要有一批搞科研的高精尖人才,這些人就是從品學兼優的學生當中產生,給他一個國家最高獎項,鼓勵他好好學習、刻苦學習,掌握高精尖的本領。
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是要靠自己的勤奮、努力來獲得;勤工助學崗位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去獲取自己所需;國家助學貸款是用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正是這些充滿關愛的政策設計,在無聲地激勵著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子:在國家資助政策體系下,還要靠自己的雙手去搭就鋪向成才的橋梁。(記者余冠仕 柴葳)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