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成為蘇州大學首位名譽博士
“我受聘過很多大學的名譽博士,但是從來沒有得過第一。剛才蘇州大學的領導告訴我,我是蘇州大學聘請的第一位名譽博士,這對我來說太珍貴了。我與母校蘇州大學的感情永遠不變。”昨日,曾在蘇州大學的前身——東吳大學就讀的金庸來到母校,以“老同學”、“老學長”的身份為2500多名學生做精彩演講。他從自己的“養生之道”講到中國歷史大勢,還對目前歷史小說的現狀進行了剖析,謙遜而幽默的言辭博得了蘇大師生的陣陣掌聲。
對話金庸
韋小寶是否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劣根性?
答: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只是體現國人的阿Q精神。在《鹿鼎記》的韋小寶身上體現出的是一種喜愛吹牛拍馬、喜歡利用各種關系往上爬,以及抓住時機就欺騙人的劣性。這在中國人身上普遍都存在著這種劣性。我們每個人從生下來到現在,都不可能沒騙過人,我也不能例外。比如現在的高級干部也會貪污腐化,喜歡溜須拍馬,這些都是國人劣根性的表現。
您認為,您的15部武俠小說中,最完美的一對夫妻是誰?在現代社會,如何才能追求到這樣完美的愛情?
答:如果要我列出一個愛情樣本,恐怕我很難回答。不同的人對愛情有著不同的理解,正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我們每個人的DNA不同,看待戀人的目光也會不同。可能一個男孩在拼命追求的女孩在其他人的眼里根本不值得追,但在這個男孩眼中,女孩很完美。這就是由每個人的興趣、偏愛等所決定的。要讓我從小說中選出最完美的一對夫妻,那我會選《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與黃蓉夫婦。
笑談養生要學蘇州人
昨日下午2點,金庸身著博士服、頭戴博士帽出現在蘇州大學存菊堂的講臺上。博士服上的紅色將金庸的臉映照得格外生動,不禁讓蘇州大學的師生們發出一陣陣驚嘆:金庸先生看上去真沒有80多歲!
臺上的金庸,一直保持著淺淺地笑容。這兩天一直跟隨金庸的“粉絲們”說:“跟著金庸先生兩天了,還是今天最開心。”
昨日,可能是看著臺下2500多名慕名而來的學生比較激動,金庸首先透露了他的“養生之道”。
金庸說,要想始終保持年輕的心態,首先要“活到老,學到老”,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得到提升,才能讓生活充實起來。金庸還鼓勵在座的“小師弟”、“小師妹”,無論到了多大的年紀,都要不斷學生,只有學習,才能讓生活愉快起來。
“第二個秘訣就是要有蘇州人的生活態度,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事事要清淡。”金庸以“清淡”二字總結了蘇州人的生活態度,他說生活遇到困難是難免的,但只要想到“問題總是能解決的”,對一些得失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就能保持一個年輕健康的心態。
高談“中國歷史大勢”
昨日,金庸為蘇州大學師生演講的主題是“中國歷史大勢”。“我講的內容是書本上找不到的,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師弟、師妹們指正。”金庸還強調,探討真理,就要有個開放的環境。
當天,金庸將幾千年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濃縮成30分鐘進行了講述。他介紹,中華民族哲學思想是融合的,不像西方國家,哲學思想是向外征服擴散的。所以根據考古上的結論,中國文化先是在四面八方形成,然后逐漸向中原集中。
講座中,金庸對中國歷史進行了大致的講解。從中華民族的起源、“紅山文化”,直至漢代、清代。他著重強調的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不斷強大的基礎就在于民族的融合,在這種融合的過程中,大家彼此吸收對方的優點,各民族每融合一次,中華民族就向前發展一步。
深談武俠小說創作根基
金庸在武俠小說創作上已經功成名就,目前的工作主要在整理和修改前面創作的15部作品。金大俠的封筆讓很多金庸迷深感遺憾。為此,昨日一些同學將提問聚焦到了如今中國武俠小說后繼無人的現象。
對此,作為武俠小說一代宗師,金庸認為:“我現在經常看舊的武俠小說,是因為沒有新的可以看。我也知道,現在創作武俠小說的作者大部分是孩子,創作熱情很高,也寫了很多,但是好的小說不多。”金庸表示,如果遇到優秀的武俠小說,他會非常歡迎,甚至愿意幫助出版,盡自己的一份力。
而在談到為何現在優秀的武俠小說難得一見的原因時,金庸認為,主要還在于積累不足。“寫文章要有靈感,創作小說也一樣。要創作出優秀的武俠小說,必須進行知識的積累,對社會多一些了解。”他說,只有深刻地體驗了生活,再寫小說,才能找到感覺。
避談中國作家實力排行
繼去年年底“中國作家富豪榜”在文壇引發震動之后,近日,“中國作家實力榜”的公布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論。在此次評選中,沒有金庸,一時成為文壇內外的熱點話題。對此,本報記者就此采訪金庸,遺憾的是,金庸并未對此回答。
演講有點讓人“聽不懂”
昨日,蘇州大學各個校區近2500名學生慕名而來,該校最大容量的報告廳一開始就被圍得水泄不通。
然而,在長達兩個小時的演講過程中記者發現,演講僅過了40分鐘,原本圍堵在報告廳門口的學生紛紛散去。隨后,臺下就座的學生也三三兩兩離開了會場。一位同學表示,我只看過金庸的一本武俠小說,雖然覺得不錯,但沒有到狂熱的地步。今天金庸的演講主題我有點“聽不懂”,這個話題距離我們比較遠。
而另一位熟讀金庸全集的女學生從金庸演講到結束,一直聚精會神地聽著。當問及對金庸的演講內容是否感興趣時,她坦言,可能一些作家只善于寫作,而并不是一位出色的演講者。
還有一位在座的老師認為,我們不能用專家的眼光去要求金庸。他能夠寫出那么多出色的武俠小說,不能就要求他是一位歷史學家;更不能因為他能將小說中各個富有歷史背景的人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就要求他是一位對歷史事件頗具分析能力的專家,我們很大程度上只是欣賞金庸的小說,以及小說中的人物,而不是金庸其人,我們應該客觀對待兩者的關系。
來源: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