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本科就業率不如大專千年老三翻身
本科初次就業率連續三年下降 “千年老三”大專打翻身仗
“四川專科的初次就業率首次超過本科,對本科而言是一個預警信號。”四川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處長周雪峰11月29日對記者說。
這個“首次超過”,來源于四川省教育廳學生處的一項統計:截至今年8月,四川省本科應屆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為81.46%,專科應屆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為81.78%,專科的初次就業率高于本科0.32個百分點。
初次就業率是指畢業生在畢業離校前,已落實就業單位人數占畢業生總人數的比率。過去這個比率總是研究生高于本科、本科高于專科,以至于專科被戲稱為“千年老三”。
身為四川省教育廳學生處處長的李孝武認為,由于較多師范類、醫學類本科應屆畢業生受到“逢進必考”的規定限制,延遲了就業期,在8月份的統計中還屬于未就業。等到12月統計時,上述兩類本科生很多人可能已經找到工作,所以屆時本科與專科的初次就業率誰高誰低還很難說。
但他肯定了一點,從歷年8月的同期比較來看,這個“首次超過”是站得住腳的。例如省教育廳3年來的統計顯示,2005年8月,四川本科應屆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為88.14%,專科為79.33%;2006年8月,本科下降為84.68%,專科上升為82.36%;今年8月,本科進一步下降為81.46%,專科則為 81.78%。
他強調,今年四川的專科應屆生數量已經超過了本科應屆生,前者是11.5萬多人,后者是10.8萬多人。在數量更龐大的情況下,專科的初次就業率還能超過本科,更顯示出這個領先的分量。
四川的專科群體中,有40所高職院校6所高專,另外還有幾所成人高校和一些本科舉辦的專科教育。對專科的就業而言,高職院校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很多高職院校的就業形勢好。他們的辦學與行業結合緊密,經常與企業聯合搞訂單式培養,畢業生很受歡迎。”李孝武說。
周雪峰也稱贊:“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很清晰,市場意識不斷增強,因此就業率提升了。”
四川的情況并非個別。教育部高校學生司11月曾向本報透露,2007年,全國有10個省份的高職院校應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超過了本科初次就業率水平,2006年有6個省份出現了這種情況。
教學型本科陷入辦學困境 學生就業高不成低不就
對于本科就業率被專科趕超的趨勢,李孝武認為本科院校需要幫助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在他的印象里,本科畢業生比較愿意去傳統意義上的好單位就業,比如國家機關、科研院所、高校、部隊、國有大中型企業等,但是這些單位的崗位增長并不多,對畢業生的吸納量有限,因此本科生要把擇業的眼光放得更開闊一些。
他進而提供了一個信息:近年來四川的高校畢業生有60%去了非公企業。也就是說,非公企業已成為吸納大學生的最大力量。
周雪峰對本科的就業情況,逐一進行了分析:研究型本科的就業情況還不錯,因為多屬名校,牌子硬;教學型本科的就業則存在一定困難,這類本科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但一些學校在相應的課程設置上沒有搞好,導致畢業生就業不暢。
他指出,教學型本科應把辦學的邏輯起點放在外部,依據市場需要來辦學,而不是因為現有的老師會教什么課就開什么課。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四川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擁有非常高的就業率,在他看來就是做到了依據市場需要來辦學。“引企業進校園,融專業入行業”成為這些高職的普遍現象,比如它們的課程不是簡單采用教育部門的通用教材,而是與企業合作開發實用性更強的教材,讓學生掌握的技能與企業的需求實現對接。
不過,社會仍存在一股強大的傳統觀念,認為技術工人是小人物,導致教學型本科陷入了辦學定位的困境,周雪峰將其概括為:鉆研大學問,比不過研究型本科;培養小人物,又不甘心。
教育界之外,也有人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一位高考考生的家長曾經對周雪峰說,如果孩子考不上研究型本科,就讓他直接去高職,因為讀教學型本科的話,動腦能力不如前者,動手能力不如后者,兩頭都沾不上。
周雪峰在與一些教學型本科的領導交流時,特意轉述了這個家長的話,提醒那些領導早點帶領學校找準定位,不然類似觀點的家長增加了,學校招生會漸漸出現問題。
辦學定位的困境,讓教學型本科在學生就業工作中也出現困境。四川某所教學型本科的一位領導,將本校畢業生的就業困境概括為6個字:高不成,低不就。由于許多用人單位不再片面強調學歷,注重考察畢業生的實際能力,所以教學型本科的畢業生處于研究型本科和高職畢業生的“夾擊”之中。
研究型本科高校在就業上也不能高枕無憂
雖然主要是分析教學型本科高校遇到的麻煩,但周雪峰并不認為研究型本科高校在就業方面就高枕無憂了,畢竟多數學生在本科畢業后要走向社會、要找到一份工作,名牌學校的光環只能起輔助作用,因此包括研究型在內的所有本科都應加強對學生的技能培養。
技能教育與行業現實脫節的情況,在本科院校里屢見不鮮。四川一所大學新聞專業的學生小劉,就對本專業的技能培養頗有微辭。他遇到的一些新聞系教師,對新聞行業并不了解,只能講授書面、抽象的知識,導致學生對專業的了解只停留在概念層面。教師對學生的實習也很松,學生找個單位開個虛假的實習證明就能過關。“如果學生不主動尋找在媒體實習的機會,就談不上有動手能力,只是掌握了一堆新聞概念,在求職的時候必然缺乏競爭力。”小劉說。
盡管在多次會議上已經勸告教學型本科調整辦學,但周雪峰很清楚,教學型本科要調整并不容易,因為眾多的家長還是覺得讀本科比專科的層次高,所以教學型本科目前在生源上還有保障,辦學的危機感不足,辦學調整的動力不夠。等到高職院校因就業好而贏得越來越多家長青睞,大量分流本科生源時,教學型本科才會產生辦學調整的足夠動力。
他說,現在的情況是,給教學型本科的預警信號已經出現,誰先主動調整,誰就占得先機。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