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神九飛船成功返回地面,天宮一號則完成使命,繼續在太空等待下一次與神舟飛船相會。
至此,天宮一號自2011年9月29日升空后,已經在軌運行了273天,先后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飛船進行了共計4次交會對接。
悄然誕生:大約在冬季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研制方案,誕生于20年前的冬季。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制定。著眼于戰略第二步——突破交會對接技術,研制目標飛行器的大方案早早寫入了載人航天發展規劃中。
整個任務方案得到通過,已是10年之后。這時候,天宮一號還沒有名字,被直接稱為“目標飛行器”。
2006年進入初樣研制后,科研人員給了它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名字:天宮一號。
時隔數年,沒有人記得這美好的名字究竟是誰想出來的。但這個具有濃郁中國風情、又與“神舟”“嫦娥”相呼應的名稱,立刻得到了團隊的認同。專家們說,“天宮”似乎有一種真正的空間站雛形的概念蘊含其中,也能令人感受到更龐大的系統概念。
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的天宮一號,采用資源艙、實驗艙兩艙構型。與世界上其他空間實驗室相比,天宮一號堪稱“迷你”。
2009年底,天宮一號在風雪中進入正樣研制階段。這一年的年初,它的模型第一次通過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公開亮相。
研制過程的順利推進,讓科研人員有了更多精力進行細節上的改進:用艙壁與地板的顏色差異打造天地感覺,根據人體工效學原理對艙內設施進行了設計……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航天員生活得更舒適、更愜意。
2011年6月29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通過出廠評審,被運至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弱水河畔,寄托著中國人新夢想的“天宮”靜待飛天。
神八對接:首次太空之舞
噴薄而出的橘紅色火焰和驚天動地的巨響,喚醒了戈壁的夜。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在長征2F火箭的托舉下,天宮一號向著300多公里外的浩瀚太空飛去。這一天,浩渺天際迎來了一座“中國宮”。
繞地球獨舞485圈之后,天宮一號降軌進入距地面343公里的交會對接軌道。它輕盈地轉了個身,轉向神舟八號即將趕來的那方——天宮的這位首個舞伴,在它升空后32天后追逐而來。
這是一場浪漫又危險的相會:高速運行的兩個龐大的飛行器要在太空“牽手”。
400米,140米,30米……2011年11月3日1時35分58秒,天宮一號順利與神舟八號“牽手”,兩個飛行器開始攜手遨游太空。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完成的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
在繞地球共舞12天后,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短暫分離;14日20時整,兩位舞伴再度牽手,第二次交會對接取得成功。
3天后,神八飛船與天宮一號揮手作別。目送舞伴漸行漸遠,從交會對接軌道回到長期運行軌道的天宮一號,繼續期待著下一次太空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