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2013年一同到來的,還有騰訊網絡捐款平臺捐款總額突破1億元的好消息。近日,騰訊公司主要創始人、首席行政官,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執行理事長陳一丹和業界分享了這份令人鼓舞的喜悅:“愛心網友捐款過億,標志著網民公益時代的到來,這是中國公益事業的一個里程碑。”
在自身積極參與公益實踐的同時,騰訊公益將致力于互聯網技術與傳統公益事業的融合,作為自身更大的使命。
騰訊的網絡捐款平臺作為騰訊公益網的核心功能板塊,在2007年進行了試運營。 開通的初期,雖然依托著中國流量最大的騰訊網對其進行了宣傳,但訪問量卻很少,自2007年至2008年募集的資金僅有幾千元。2008年1月南方雪災,捐款平臺迎來了第一個轉折點,一周內捐款平臺捐款突破10萬元,但一周后捐款峰值回落,直至百年不遇的汶川地震的發生。
因此,2009年5月汶川地震一周年時,騰訊正式推出旨在培養網友常態捐贈習慣的騰訊月捐。2010年,參與網友突破50萬;2011年,突破100萬,現在,騰訊月捐已經是騰訊公益的核心產品。
“公益不只是救災和救急,更應是社會的一種常態,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生活。騰訊月捐倡導每月十元、透明公益的理念,可以培養網友隨手公益的習慣,也希望藉此推動公益理念的普及。”陳一丹說道。
據了解,網友通過騰訊月捐的愛心捐款直接進入具有公募資格的公益組織賬戶,主要用于助學、疾病救助、扶貧、救災/環保等方面的公益。以騰訊和愛德基金會的合作為例,后者在騰訊月捐募得善款逾1600萬元,資助了超過3939名農村貧困孤兒,累計資助年數超過1萬年。再比如與中國綠化基金會的合作,則在貧困地區種植9425畝(75.4萬株)大果沙棘生態經濟林和360畝(9萬株)石崖茶生態經濟樹,直接援助貧困家庭達1975戶。
保證用戶捐款使用的規范和透明是網絡捐款平臺立身的根本。以“騰訊月捐”為例,提供給愛心網友的信息反饋機制包括:成果動態展示、公益項目月捐報告、公益網個人中心和攜手網友實地探訪及項目監督四部分。其中,公益項目月捐報告是重要一環,騰訊基金會要求參與騰訊月捐的公益機構至少匹配一名工作人員負責信息反饋工作,并且通過專題網頁、QQ彈窗、QQ郵箱等多種方式將結果反饋給捐款網友。
王曉聰女士是河南洛陽的一位退休醫生,從2010年3月開通騰訊月捐后,從未間斷。
“一開始我只是因為想得到QQ農場的愛心種子才開通了月捐,但在收到各類反饋信息后,我真正意識到這意味著什么——我只要輕輕點幾下自己的鼠標,就可以改變別人的命運。所以我一直堅持到現在,今后還會繼續。”王曉聰說。
現在,王曉聰每個月都向“網助成長”、“網圓童夢”、“網織希望”三個項目捐款。2007年以來,像王曉聰這樣參與網絡捐款的愛心人士已超過1000多萬人次。
公益人士認為,互聯網極大地擴寬了公益慈善的渠道,降低了公眾參與公益的門檻。互聯網用戶可以隨時通過電腦和手機進行捐贈,成本幾乎為零。其次,互聯網幫助公益機構建立起更完善的反饋機制,信息傳播更加高效、透明,增強了捐贈者對公益慈善的信心。此外,互聯網還能夠塑造出細微捐助卻長期堅持的社會氛圍,改變公眾對公益的認知和習慣。 (記者 劉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