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內部(央視截圖)。
圖為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在車間調試(央視截圖)。
圖為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下水現場(央視截圖)。
由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02所研制的首個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歷經十年科技攻關,在完成總裝集成和陸上聯調的基礎上,昨日(21日)在該所露天水池圓滿完成第一期水池試驗。工作站為35噸級,在海底工作的時間為12到18個小時,可載6人。這是繼蛟龍成功研制后我國深海裝備研發的又一項前沿探索,為研制首艘千米潛深、百噸級小型深海空間站奠定技術基礎。
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里的空間不是特別大,“有五六平方米的樣子”。一個大桶用來吸收二氧化碳,凈化空氣,一個箱子裝的是備用電源。工作站左側和右側裝的都是電源。至于空間,身高1米73的人,站在里面還比較寬敞,可以容納6個人同時作業。一邊有舷窗,可以通過舷窗觀察,是工作站的眼睛。右側有氣壓表,顯示空氣質量,保證人員作業安全。除了頭上有舷窗外,后面也有,可以通過舷窗觀察釋放到海底作業的機器人是怎樣工作的,同時所有的操作界面也都在這里。應該說,工作站空間不大,但也是“五臟俱全”了。
整個實驗平臺的內徑可以達到2.1米,艙內地面鋪平之后高度也差不多有1.9米,長度可以達到13.5米。因為它僅僅是一個實驗平臺,所以艙里面除了必須的實驗設備之外,像起居室、衛生間等目前還都不具備。
探訪
工作站空間不大五臟俱全
深海移動工作站是在科技部、工信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研制的,是我國未來深海“空間站”的雛形。它由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02所研制,該所是我國深海空間技術的發起單位和技術牽頭單位,主要經營深海空間站技術需求論證和建設規劃,并重點負責深海空間站主站的設計研究工作。
工作站為35噸級,在海底工作的時間為12到18個小時,可以載6個人。本次水池試驗分陸上吊放訓練、船塢試驗、水池試驗和訓練試驗四個階段實施,共開展18項試驗項目。包括定重試驗,傾斜試驗,正常手操和應急手操試驗,定向、定深、定高等自動控制試驗,水下導航定位功能調試試驗,全任務流程功能考核試驗等8項專項試驗;以及主壓載系統正常和應急注排水、浮力調節、液壓系統等10項考核性測試項目。
據介紹,本期水池試驗,主要是全面驗證試驗平臺航行與機動、潛浮運動、水下懸停等水動力總體性能,考核試驗平臺推進系統、電力系統、液壓系統、生命支持系統等的可靠性,調試和檢驗試驗平臺控制系統軟件信息流和控制流的交換正確性和可靠性,驗證試驗平臺多人員、長時間生命支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時積累平臺可靠運行和維護保養的原始數據,培養試驗艇的駕駛隊伍和試驗保障隊伍,為第二期水池試驗打基礎。
水試
開展18項試驗項目
中船重工702所所長翁震平表示,這次試驗主要驗證兩個方面:第一,它能不能夠載6個人在水下比較長時間的逗留。第二,它能不能夠像我們所希望的有更強的作業能力,可以攜帶作業工具,比如攜帶水下機器人、攜帶無纜的、自主的機器人到更遠的地方去探測和操作。
到了明年,水下機器人還有小型的潛器,安裝在或者說搭載在小型的深海空間站上面,放出去以后可以走出很遠的距離,它可以走出2公里、3公里,甚至5公里。未來的小型和中型深海空間站里的潛器,可以走出30公里、50公里。
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跟“蛟龍號”完全不一樣,所以它的航行性能好不好也是要驗證的技術之一。馬上就要驗證的是它的航行性能、下潛上浮性能、長時間生命支持系統的功能等。在第二期才是它的作業能力的驗證實驗。
作業
將進行水下機器人試驗
據悉,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還將于2014年開展第二期水池試驗,屆時將重點進行水下作業技術的演示驗證。在此基礎上開展試驗平臺在淺海域的總體性能和水下作業試驗,進一步在海洋環境中考核小型深海空間站技術的成熟度,為研制首艘千米潛深、百噸級小型深海空間站奠定技術基礎。
翁震平表示,2013年這個35噸級的實驗平臺主要用于驗證、演示深海工作站具有哪些功能,下一步中船重工還將建造300噸級的實驗型深海工作站,而我們最終的目標是研制出1500噸級和2500噸級的深海移動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