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研究人員16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5300年前在目前中國陜西省華縣泉護村所在地,就有貓幫助人類捕捉偷食糧食的老鼠,這是迄今發現的貓與人具有共生關系的最早證據,說明中國養貓的歷史至少有5300年。
研究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胡耀武對新華社記者說,盡管這一研究證實53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利用貓來控制鼠害,但它還無法證實當時這些貓已被馴養成家貓。此前,中國的家貓被認為是東漢時期從歐洲傳入的,距今不到兩千年。
據胡耀武介紹,相對其他家養動物而言,人們對貓的馴化與起源一直不甚清楚。迄今發現最早與人類有關的貓是9500年前在塞浦路斯給墓主人陪葬的一只野貓,而家貓的出現則被認為發生在4000年前的古埃及。
目前,學界對貓的馴化方式提出一個假設,認為其遵循共生馴化途徑,即人類居住地的糧食吸引老鼠前來偷食,而野貓則被老鼠吸引而來,人類認識到養貓能控制鼠患,便為貓提供保護,最終在這種互利的共生關系下讓貓得以馴化。但這種馴化機制一直難以獲得證實。
胡耀武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及華盛頓大學等機構的同事,在泉護村遺址發現了至少兩只貓的8塊骨頭,對其完成了骨骼測量、測年和同位素分析。泉護村遺址最早發掘于1958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1997年、2003年又進行了發掘。此次研究的貓骨發現于1997年。
最新分析表明,這些貓骨頭的尺寸相當于現代歐洲家貓的骨頭尺寸,但是小于歐洲野貓的骨頭。對更多發掘物實施的同位素分析顯示,當時泉護村所在地的人類、家養的狗與豬、老鼠大量食用以粟為主的食物,貓則捕食打洞進入糧倉偷吃粟的老鼠。不過,其中一只貓吃肉較少,吃的以粟為主的食物較多,這說明這只貓可能吃了人類的殘羹剩飯或者被人喂養。
“我們通過多種研究手段證實了貓、鼠、人之間的共生關系,為了解貓的馴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胡耀武說,“這項研究重在通過探討動物與人群間的相互關系,尤其是食物鏈關系,了解動物的馴化過程和機制,我們認為這種研究思路將在探討其他家養動物的起源及馴化機制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