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5日發表評論:人民幣的升值不會成為縮小美國同中國貿易逆差的利器,過去不是,將來也如此。
美國財長蓋特納上個月突訪中國時承認中國的匯率是可以接受的,而非威脅。提高人民匯率并非是解決美國經濟困境的良方。
盡管奧巴馬政府推遲發布可能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的報告,但是美國經濟的復蘇仍將漫長而艱難,美國經濟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消費過度杠桿化。隨著美國中期選舉的臨近,我們不難理解國會議員為什么需要尋找替罪羔羊,也就是中國來轉移公眾的注意力。
雖然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近期在華盛頓參加核峰會時放了出積極的信號,但美國早已深陷經濟泥沼。
事實是,美聯儲和財政部合力收緊了信貸擴張,穩住了資產價值,給華爾街的精英們留住了飯碗。但是美國大眾卻仍然處在經濟危機的水深火熱之中。
最新公布的數字顯示,美國近期的失業率飆升至9.7%。居民消費依然低迷不振,房地產市場變化不定。州和聯邦的赤字持續攀升,社會保險支出不斷增加。
爭議不斷的醫改消耗了奧巴馬政府在國會中太多的籌碼。自去年12月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格曼對中國穩定匯率政策的責難起,匯率問題引起了一大批政治家的注意,例如美國參議員查爾斯·舒摩。
在美國多邊貿易中,同90多個國家都存在貿易赤字。美國試圖通過對中國一國的貨幣進行重新估值、扭轉貿易逆差,這一做法值得懷疑。
中美貿易不平衡原主要源于結構問題。2005年至2008年6月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調21%。然而,美中貿易赤字在2004年至2008年間增加了1040億美元。盡管美國媒體受政治影響,不斷添油加醋地向選民報道人民幣升值可以為美國提供更多工作機會,但實際上,美國的消費需求才是大量廉價商品流入的主要原因。
強勢的人民幣只會將美國消費的消費需求轉移到其他生產廉價商品的國家,諸如墨西哥、印度和緬甸等。
今年3月,中國的貿易赤字達到72億美元,這表明中國并不是一個出口導向型國家。由于美國不愿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這進一步加劇了美中貿易的不平衡。
近幾十年來,美國靠高科技產業成功推動了本國經濟的發展。然而,美國卻不愿同中國這個最大的貿易伙伴分享這些技術。在核峰會首日,胡錦濤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必須符合中國自己的發展步伐。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穩定在6.38,這只是中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諸多策略之一。
中國經濟的主要目標是振興公營和私營領域的經濟,而并非操縱匯率,或將本國問題轉移到貿易伙伴身上。然而,考慮到比重,貿易仍然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人民幣的大幅度升值將會削弱使中國出口的競爭力,這關系到中國數千萬工人的生計問題。所以,中國的任何貨幣政策都必須服務于政府制定的GDP增幅8%的目標,以及穩定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決心。
中國推出的經濟刺激一攬子計劃已顯現成效。然而,由于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中國不應當放緩其經濟發展的速度,也不應該讓通脹壓力威脅到人民生活。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以及信貸膨脹已經使得國內消費價格指數上揚。中國政府已采取貨幣政策巧妙地控制貨幣流通速度。目前,流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流通性貨幣數量龐大,通過不斷增加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經濟降溫。
今年2月,消費價格同比增長2.7%,大大高出1月份1.5%的同比增長。略微強勢的人民幣或許能減輕通脹壓力,造福整個國民經濟,并且政府已經開始研究這一政策的可行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出口和刺激居民消費兩者的權衡,以其減小這一舉措對社會的沖擊。中國試圖從80年代日元升值帶來的后果中吸取教訓。如果中央政府調整貨幣政策,中國很可能實行對美元的有限浮動匯率,或在未來12個月內對人民幣進行升值,但升值幅度不會超過5%。當然,這取決于中國政府對國內消費能以多快的速度抵消出口損失的估計。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yuzhongnet.com/opinion/2010-05/05/content_981023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亞洲國際公開大學客座教授,wongsir.com.hk網站創始人,Crown One Asset Management首席戰略決策者 王冠一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