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西方為主導的世界體系之間的沖突主要表現在經濟層面,可以在中國的“和平發展”的構架內得到解決。
●中國領導層有意識地避免了從前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所走過的軍事崛起的道路,中國的影響力已經到達世界的各個角落。
●只有當中國實現了經濟、文化和政治上的全面崛起時,才算真正的崛起,到那時,中國才會成為一個具有確定性的大國。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近年來,隨著中國和美國、歐盟等世界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糾紛的增多和中國越來越龐大的內部能源需求對世界市場的影響的迅速擴大,中國和仍然在西方主導下的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之間的沖突越來越明顯。
這種沖突不僅表現在經濟學意義上的供應和需求方面,而且也表現在地緣政治學意義上的中國和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代言國家的戰略利益的沖突上,后者更為突出。一些西方觀察家因此開始懷疑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
經濟沖突可以和平化解
中國和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關系到目前為止已經經歷了三個主要的階段。在第一個階段,也就是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時候,“請進來”是主要特點。中國“請進來”的政策和全球資本主義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沖突。對全球資本主義來說,尤其是作為全球資本主義主體的歐美國家來說,中國的開放政策無疑為全球資本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和發展動力。
因此,包括美國、歐洲在內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的“請進來”政策抱積極正面的態度。在第二個階段,中國和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主要表現為“接軌”,一方面中國政府改革內部的各種制度機制來適應世界體系,另一方面是中國加入諸如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在外部,全球資本主義體系歡迎中國的“接軌”政策,中國是否能夠順利和世界經濟體系“接軌”會影響這個體系的正常運作。從戰略層面來說,中國的“接軌”政策有助于美國和西方消化所謂的中國崛起所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那么為什么中國和全球資本主義之間的沖突在近年越來越明顯了呢?這主要是因為兩者之間的關系已經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即中國“走出去”的階段。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從一個資本短缺的國家轉型成為資本過剩的國家。今天,民族資本在國內仍然面臨外資的強大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被允許,民族資本就要到處尋找發展的機會。
中國資本“走出去”本是一個積極的因素。比如,對一些東南亞國家來說,中國資本和其他資本一樣,也能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然而,另外一些國家和產業則對中國的“走出去”有不同的看法。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已經開始很快地走出亞洲,走向了非洲、拉丁美洲、中東,甚至是全球資本主義的大本營——美國和歐洲。對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來說,中國影響力的崛起,無論是通過何種方式的崛起,無疑是一種新的挑戰。
那么,和世界經濟體系之間所發生的一些沖突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成了問題?必須指出的是,沖突可以表現在各個不同的方面,包括經濟上的、戰略上的、政治上的、軍事上的和文化上的。不能把所有這些沖突混為一談。
迄今為止,中國和西方為主導的世界體系之間的沖突主要表現在經濟層面。但這些沖突都可以在中國的“和平發展”,即多邊主義和經濟外交構架內得到解決,并且這種沖突和傳統意義上的以軍事沖突為核心的國際沖突具有不同的性質。前者如果解決得當,可以變成一種雙贏游戲,而后者則只能是一種零和游戲。中國和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之間的經濟層面的沖突并不對“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戰略構成威脅,以多邊主義和經濟外交為主體的國際戰略仍然是中國崛起最有效的國際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