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惹的“小范老子”
1040年正月,西夏攻宋,宋軍在延州三川口大敗。
三月,冷風如刀,一騎快馬奔進延州前線,馬上的人,卻是須發(fā)蒼然、已在多年貶黜中度過了52歲生日的范仲淹。
有宋一代,為防止重蹈唐朝武將割據、動輒造反的覆轍,“文人統(tǒng)兵”成為國策。既然范仲淹在士大夫中久負聲望,這次國難當頭,從仁宗到百官,都想到了調他入陜?yōu)閹洝?/p>
范仲淹到達延州的時候,看到的是滿目瘡痍,他的前任范雍已經把邊防整頓得跟個軟柿子一樣。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一首《漁家傲》,蒼涼、沉郁之意撲面而來。
在3年的陜西軍事生涯中,范仲淹所擅長的,是防御戰(zhàn)。
他把手上的18000精兵,分給6個將領直接統(tǒng)轄,打破了北宋“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傳統(tǒng)。有敵人來犯時,不再按照軍銜高低迎戰(zhàn),而是有能力者出戰(zhàn)。
接著,修城寨、筑工事、開邊貿、扼要塞……西北邊境一帶的邊防,逐漸堅固起來,西夏大名鼎鼎的一代英主李元昊,幾次擾邊,都沒能再得逞。一時間,西夏兵卒奔走相告:“現在的小范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好欺負了。”
3年,對于一直處在周邊民族政權包圍之下的北宋王朝來說,只是很短的一瞬;然而范仲淹的這3年,卻為北宋軍事,帶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名字——狄青。
“小范老子”是在基層士兵中,發(fā)現狄青這個人才的。狄青臨陣,喜歡披頭散發(fā),戴著銅面具,在敵軍中所向披靡。范仲淹仿佛在沉寂的軍隊中,看見了一道燦爛的光芒。他欣然送給狄青一本《左氏春秋》:“做將軍的人,如果不知道古往今來的事,就只是匹夫之勇。”從此,狄青刻苦于兵書,精通歷代將帥之道,成為北宋一代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