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牛市風行,令一股炒股風悄然吹進大學校園,一些大學生陸續加入了炒股行列,他們被稱為“學生軍團”。近日,記者通過對杭城幾所高校學生炒股情況的調查發現,熱衷炒股的大學生以經濟相關專業的學生居多,尤其是金融專業,個別學校炒股學生已占80%以上。面對這股“炒股風”,專家建議大學生應三思而行,不可盲從。
現象:一學生四年賺了十幾萬
小悅(化名)是杭城某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大四學生。雖然年紀不大,但他已是一個老股民,大學四年已經賺了十多萬。他告訴記者,由于父親一直炒股,所以他對股票知識了解較多。自從炒股以來,小悅就經常通過手機和電腦上網查詢最新的股市行情,每天花在這上面的時間有5小時以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學習。
“對于自己炒股這件事,爸媽也都知道,只是他們并不過問,不支持也不反對。而同學們看到我炒股賺了,非常羨慕我,并希望合伙跟我炒。”家里的默許和同學的追捧讓小悅很滿足。當記者問“萬一炒股虧損怎么辦”時,小悅堅定地表示,他自己不會虧,這個問題從沒考慮過。不過,小悅一再表示自己是理智型的“學生股民”。當然,他也見到過一些不理智的學生,有的把生活費投到股市中,有的甚至透支銀行卡來炒股,對于這些行為,他也非常不理解。
記者調查發現,大學生炒股的目的雖然各不相同,但絕大多數都是為了賺錢。另外,有些學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當然,也有一些與經濟相關專業的學生,為了更好地理解專業知識而作嘗試,積累經驗。
調查:80%的金融專業學生在實盤炒股
“理論知識太枯燥了,學不進去。”浙江財經學院模擬炒股實驗室負責人徐函老師說,他從教的10年里,曾經有很多同學向自己這樣抱怨。“自從模擬實驗室建成以后,同學們的積極性非常高,讓同學們跳出書本全身心投入。”徐老師說,虛擬股市比單純的課堂教學鮮活得多。
徐函老師給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在目前的金融專業學生中,幾乎80%的人建立了正式的股票賬戶,進行實盤炒股。“他們投入的資金并不大。”徐老師強調,“不過炒股過程能讓他們對金融形勢、證券市場進行綜合分析研究,這個過程中的收獲比實際賺了多少錢更有意義。”
記者在其他高校了解到,由于投資股市門檻比較低,只要一張身份證就可以了,學校一般不會通過制度禁止學生投資股市。
建議:大學生炒股千萬不要盲從
前天(17日)晚上,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經貿系舉辦了一場創業成功人士講座。作為去年中央電視臺“贏在中國”創業大賽全國32強選手、27歲就已身價百萬的陳泓江吸引了許多學生前來,現場氣氛十分火爆,很多學生強烈要求能多給點機會與學長交流。記者發現,在現場提問環節中,學生提的問題有九成都與股市有關。
“請問學長,最近哪只股票會走得比較快?”現場一位同學的問題引起同學們的共鳴,掌聲熱烈。
“已經有很多人追問我這個問題,甚至包括我的父母。”陳泓江說,“永遠不要預測明天哪只股票會漲。你需要做的就是每天起床把《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日報》等證券報和《21世紀經濟報》、《經濟觀察報》等經濟類報紙全部瀏覽一遍,然后在里面篩選你所需要獲取的信息,再根據當天你的資金狀況和倉位狀況來判斷。”
陳泓江16歲就開始炒股,1996年因為行情看漲,他投入的一萬元迅速翻了三番。很長一段時間里父母把他當成神童。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他手中的10萬元賠得只剩下兩萬元。在回憶了他經歷的10年股市牛熊沉浮后,陳泓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炒股’不同于一般的社會實踐,具有高風險性,對在校學生來說,還應以學業為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不要盲從,一旦失敗,心理很難承受。尤其不要像我那樣拿父母的錢來‘實踐’,最好是自己工作一兩年,有了一定積蓄之后再炒股。( 作者:勞國強 陸悅 井冬梅 黃曉燕)
來源:今日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