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的APP 林焱挺/制圖
昨晚和朋友一起聚餐時,在杭州工作的26歲小白領劉曉玲,打開手機刪除了兩款游戲、一款圖片處理和一款社交應用。“游戲已經通關了,新下的那款圖片軟件比較好用,還有那個社交APP身邊用的人很少,所以也就不需要啦。”
根據應用推薦服務Appsfire提供的數據,2012年,蘋果APP Store新增APP數量為339164個,而下架的APP數量為273285個,這意味著每天都有700多個APP從我們的手機中消失了。
而從多家應用商店提供的數據來看,浙江地區消失的APP數量,繼北京、上海之后,與廣東并列位居全國第三。
“塞班”沒落,火種通訊錄沒了存在價值
也許,今年33歲的劉子揚已經習慣了充滿變數的人生。
他自幼家境良好,好琴棋書畫。17歲時輟學隨父創業,從事物流連鎖;19歲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當了幾年小商販后,他轉而投身互聯網行業。憑借著刻苦努力的自學,24歲時他成為了加拿大某上市集團的總監,卻在25歲辭職創業時遭遇失敗。2006年,他26歲,加入泰樂琪(Trilogy China),參與互聯網創新孵化。然后,在2008年初,他與公司的無線團隊離職,創辦社會化通訊錄APP“火種”,并在杭州創辦了“火種網”,任CEO。
2008年,那時候,智能手機的概念還沒有普及,第一代iPhone剛在美國發布不久,Android系統的手機尚未問世。那時候,我們手機里“略顯智能”的那個系統,叫做塞班(Symbian)。
“火種通訊錄”最初就是為塞班系統設計的。在那個還沒有“云技術”的年代,“火種”備份通訊錄和信息的功能成了它吸引用戶的最大亮點。然而,隨著iOS、Android、Blackberry、Windows Phone等智能手機系統的進一步開發,備份通訊錄已不再是用戶的難題,人們甚至不需要額外再安裝任何App就可以實現通訊錄的備份。
當蘋果手機成為街機,當越來越多的安卓手機面市,當收購了塞班公司的諾基亞,正式宣布不再發售搭載塞班系統的手機時,那些屬于塞班時代的產品,已經成為了海面上的泡沫。
2011年7月15日,火種通訊錄的安卓版做了最后一次更新,從此便銷聲匿跡。
昨天聯系劉子揚時,他正在出差。他卸下了CEO的頭銜,加入了個信互動(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任高級副總裁一職,分管產品。他對我說,目前他正在做手機推送的服務,與淘寶、新浪、百度等大公司都有合作,“我們的用戶已經突破2億了。”
對劉子揚來說,希望仍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