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6月4-7日,有“印度之外規模最大選舉”之稱的歐洲議會選舉在歐盟27個成員國全面展開,候選人們競逐總數高達736席的歐洲議會席位。
從目前的統計情況來看,本次選舉有兩大突出特征,首先是選民投票率創下新低,其次則是左翼政黨再次潰敗。
自1979年歐洲議會開始由普選產生后,選民投票率屢有起伏,大抵在5成上下徘徊,此次卻慘跌到創紀錄的43%,可謂前所未有。歐洲新聞電視臺的評論員指出,如此低的投票率,已足以對歐洲議會的民意基礎產生撼動,是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沉重打擊。
自冷戰結束以來,曾經十分強大的歐洲左翼政黨普遍經歷了由盛轉衰的痛苦,除了英國號稱“最右傾的左翼政黨”工黨頗有中興之勢外,不但法、德等歐陸大國左翼政黨風光不再,甚至長期為左翼一統天下的北歐諸國也屢見反復。但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經濟的衰退、工潮的涌動,不僅令冰島右翼政府垮臺,令希臘街頭運動復蘇,也讓其它各國的左翼政黨看到復興的希望。然而選舉的結果卻是無情的:除去幾個邊緣國家外,大多數主要國家的左翼政黨都敗得很慘,法國社會黨雖勉強保住法國第二大黨地位,卻從5年前的29%得票率,慘跌到16.8%,差點敗在倉促跨國組合的“歐洲環保黨”手下;而在英國仍為執政黨的工黨敗得更慘,據初步統計,在英國全部62個議席中,工黨僅獲得11席,排在保守黨和英國獨立黨之后居第3位。
隨著經濟的衰退和“老歐洲”在許多重大國際事務中發言權的下降,曾經憧憬“強大而統一歐洲”的歐洲選民,開始對歐盟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遲鈍、顢頇和四分五裂感到不滿和失望,進而對歐洲一體化進程失去了以往的熱情和耐心。和飯碗、錢袋相比,歐洲選舉對選民而言變得有些迂闊和奢侈,在許多國家,人們已毫不忌諱地回味舊貨幣,并貶損歐元,而旨在加強歐盟機構權力的努力屢屢遭到冷遇,更充分反映了這一趨勢。如果這種趨勢延續下去,以集權和打破民族國家主權界限為方向的歐洲一體化進程,很可能會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
左翼政黨非但未能趁“左翼的天然盟友”——經濟危機——之際反彈,反倒跌得更慘,看似意外,實在情理之中。此次經濟衰退之所以令歐洲遭到重創,很多經濟學家歸咎于龐大的政府開支和僵化的福利制度,而這些恰與各國左翼政黨有著扯不斷、理還亂的淵源;不僅如此,當經濟遭遇嚴霜,各國普遍陷入失業和衰退大潮中時,“讓有經驗的人管理經濟”成為社會較普遍的認識,而在這方面,右翼政黨有天生的優勢。
不僅如此,由于自我定位模糊,傳統左翼被“新左翼”——綠黨和五花八門的環保政黨——搶去不少風頭,在各國內部選舉中這些政黨尚無力改變大局,但在跨國的歐洲選舉中,本就缺乏民族特性、講究跨國聯盟的“新左翼”反倒如魚得水。
還應看到,低投票率對左翼的選情打擊很大,因為按照通常規律,投票率越低,中下層選民參與度也就越低,而這些正是左翼的基本票源。
應該認識到,右翼的得勢原因復雜,最重要的一點,是選民對經濟觸底反彈尚有信心,希望“能人”們能挽狂瀾于既倒,倘經濟持續低迷,希望便隨時可能轉化為更大的失望。
無論如何,如此低的投票率,必將嚴重影響歐盟和歐洲議會的公信力——他們究竟能代表多少歐洲民意,或者換言之,還有多少歐洲選民,對他們抱有本應抱有的信心?
(作者:陶短房 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