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堯昌:嘴大就是硬道理
盡管格蘭仕的最后決策權并不在俞堯昌身上,但堪稱家電業界第一鐵嘴的他,為格蘭仕省了上千萬甚至上億的廣告費,在炒作價格方面以及在事件炒作上,俞堯昌確實是運作大師。
俞堯昌的底氣來自于格蘭仕的成功。可以這樣說:格蘭仕造就了俞堯昌,而俞堯昌離不開格蘭仕。格蘭仕占有全球近30%的微波爐市場,國內市場占有率接近70%,出口額占總銷售額的40%,其中,OEM功不可沒。
利用中國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和地理優勢,把別人的生產線引進過來;從而規模大了,專業化、集約化程度高了,成本也大幅度降下來。于是,格蘭仕開始打價格戰。格蘭仕的價格戰與長虹的價格戰相比,更有底氣,也更頻繁。
當然,格蘭仕的價格戰是其戰略成功運作下的一種必然。格蘭仕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真正的價值在于開辟了做品牌與做工廠之間的“中間道路”。
中國企業曾經對品牌一竅不通,但是中國人有趕大集的從眾習慣。于是,僅僅是一竅通了之后,所有中國企業,不管實力大小,都瘋狂而執迷地要做品牌。企業家們更是言必稱品牌,完全不顧自己是否虛不受補。
而此時,格蘭仕大膽提出要做“全球家電制造中心”,替世界名牌“做苦力”,無疑是一種膽略,一種見識。格蘭仕的算盤是,既做自有品牌,也做OEM,待實力強了,將別人的優勢轉移到自己的產品和品牌中去,實現自有品牌的質變。
這無疑為中國企業開辟了另一條在理論與現實中皆可行的道路。
在2003年一場令人關注的“格蘭仕懂不懂營銷”的論戰中。批評者從營銷學的角度來批評是有道理的。關鍵的問題是,營銷是從屬于企業戰略的,而企業戰略的選擇更多的是一種現實的選擇。如果將營銷放大到一個過高的位置,那么對于企業而言是相當有害的。